鄉村振興,產業興旺是關鍵。港北區立足資源稟賦,運用“千萬工程”經驗,揚優勢、補短板、強弱項,加速農業產業轉型升級,推動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,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。去年前三季度,該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8.30億元,同比增長2.5%,“四葷兩素”產業實現穩產增效。
發展設施農業 強化科技興農
貴港市再添一個AI智慧豬場。去年12月5日,港北區星荷AI智慧豬場進豬養殖,該豬場首批補欄豬苗5000頭,豬舍配備全自動機械通風降溫和溫控系統、自動機械刮糞、自動機械料線輸送等現代養殖設備,首次使用了AI巡檢機器人,可24小時不間斷巡視豬舍、收集信息。通過AI系統監控來科學喂養,肉豬養殖5個多月就可出欄。該豬場總投資5億元,分兩期建設,項目一期建設11棟豬舍,其中2棟豬舍已建成投入使用,一期項目建成投產后,預計年出欄生豬5萬頭。
這是港北區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的生動實踐。該區圍繞設施農業精細布局,明確“多點開花”的高質量發展路徑,以“一個鄉鎮打造一個農業場景”為目標,圍繞生豬、食用菌等“8+N”特色產業抓招商。該區還加強要素保障,排查出潛力地塊2149.49畝,形成“地等項目”的良好局面。去年1至11月,該區簽約1000萬元以上農業產業招商項目23個。
大圩鎮陽雀湖辣椒種植基地去年10月進入采收期,畝產辣椒4000至5000斤,帶動當地40多人就業增收。武樂鎮年產40萬斤大閘蟹環保養殖項目投放蟹苗1萬斤,預計今年4月份可上市。根竹鎮藍莓種植示范基地項目已搭建大棚主體框架80畝……
一個個項目不斷刷新進度條,港北區設施農業項目建設取得新突破。該區堅持項目庫庫長制和項目進度日報制度,按照“一個項目、一個牽頭單位、一個聯系服務人員”的工作思路,全程無縫對接提供服務,主動協調解決企業在用水、用電、土地、環評、手續辦理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,促進產業項目早開工、早投產、早見效。去年,該區有13個農業產業項目建成投產。
聚力節水高效 壯大優勢產業
作為廣西重要的無公害優質谷生產基地,港北區搶抓冬春施工的有利時機,加快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,打造一批集中連片、設施完善、水利配套的基本農田,讓穩糧“有底氣”。
在慶豐鎮鄱嶺村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,挖掘機、裝載機交替配合,工作人員正忙著裝模、灌漿等作業,整體工程有序推進。該項目總投資645.21萬元,改建渠道、機耕路共29條。截至去年12月11日,項目建設完成工程量80.17%。
優質稻是港北區傳統優勢產業,該區建設高標準農田,有效提高水稻產量和品質。去年,港北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任務2.5萬畝,截至去年12月11日,高標準農田建設已完成2萬畝。項目完工后,有效改善農田灌溉及耕作條件,夯實糧食根基。去年,該區完成糧食播種面積39.93萬畝。
特色產業是激活鄉村振興的“源頭活水”。港北區積極開展科技促產大行動、土地穩產大行動、產業資金保障大行動、產業供需服務大行動“四大行動”,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,做好“土特產”文章,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。“食用菌”“桂系豬”“瑤山雞”“武樂福荔”等特色產業不斷擴大規模,豐富了農民“菜籃子”。
創新聯農模式 實現促農增收
“來這里挖馬蹄,每天有100多元收入,很開心。”在慶豐鎮思平村馬蹄種植基地務工的易瓊蓮細算收入賬,這個基地的馬蹄需40多天才挖完,這樣單挖馬蹄就有4000多元收入。
思平村馬蹄種植基地采用“公司+基地+農戶”模式,流轉500多畝土地種馬蹄。“企業獲‘收益金’,群眾土地流轉獲‘租金’,就地打工掙‘薪金’,村集體獲‘公益金’,實現了‘一地生四金’。”思平村黨總支部書記、村委會主任梁偉周介紹,通過“一地生四金”利益聯結機制,實現了企業、村集體、農民共同受益的共贏局面。去年,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2.5萬元,帶動周邊群眾增收約112.5萬元。
在大圩鎮永福村,一株靈芝讓農民站上產業鏈的“C位”。當地以靈芝產業為突破口,探索出農戶、村集體、企業、市農科院四方利益聯結的新機制,著重破解農民增收難、村集體經濟薄弱的問題。目前,永福村建成集科研、開發、生產、銷售為一體的食用菌產業鏈,成功打造自主品牌“福芝茗”。去年1至11月,該村集體經濟收入72萬元。
做好聯農帶農,多方互利共贏。近年來,港北區通過強化主體帶動、政策驅動、典型促動,推廣“企業+合作社+基地+農戶”模式,健全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,持續增強產業聯農帶農能力,千方百計鼓起農民的錢袋子。去年,該區支持村集體及基礎設施配套產業項目14個3501萬元、中草藥產業基礎設施配套項目11個500萬元,項目建成后預計可帶動農戶2256戶增收。去年前三季度,該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5534元,名義增長7.6%,增速排名全市第一。
作者:陸宏夏 姜開滿 謝海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