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礎設施不斷完善,產業發展欣欣向榮,人民群眾安居樂業……這是覃塘區大嶺鄉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帶來的喜人圖景。
近年來,大嶺鄉以高質量黨建為引領,圍繞“強引領、夯基礎、激活力”工作思路,充分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,馳而不息推動鄉村振興各項工作,將黨建“軟實力”轉化為促進農村發展的“硬支撐”。近日,該鄉獲評為“2023—2024年度貴港市鄉村振興優秀鄉鎮(街道)”。
記者走進大嶺鄉古平村東平屯,只見一條平整干凈的水泥路串起了眼前的村莊與遠處的田野,一輛輛農用車、電動車、小轎車在路上穿梭往來……古平村黨總支部書記黃海祿告訴記者,這條水泥路的建成投用不僅解決了村民的出行煩惱,更是黨群共創美好生活的見證。
幾個月前,這里還是一條坑洼不平的土路。盡管有上級項目和資金支持,但因硬化擴建需要占用沿路不少村民的土地,大家意見不一,項目難以推進。
關鍵時刻,東平屯黨小組迎難而上,一面與理事會成員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,一面帶頭無償出讓土地,以實際行動做好模范引領。通過思想發動、示范帶動,村民逐漸形成共識,紛紛表示愿意無償出讓土地,全力支持道路硬化擴建。項目實施過程中,由理事會、屯務監督會以及黨員、村民共同監督,確保項目按照村民協商結果進行。
去年10月,這條寬3.5米、長1175米的水泥路建成投用,改善了當地的交通條件,受益群眾800余人。“修路是為大家好,也是造福子孫后代,我們愿意無償出讓土地。現在路修好了,出行非常方便,不再是晴天一身灰、雨天兩腳泥。”村民楊成亮站在路邊感慨道。
東平屯的故事并非個例。大嶺鄉緊緊圍繞人民群眾所急、所需、所盼開展基層黨建工作,運用好“一組三會”協商自治機制,多渠道傾聽民意、了解情況,把握群眾對鄉村振興的新期待、新要求,為農村黨員干部發揮帶頭模范作用、有組織地帶領群眾和服務群眾提供了平臺和載體,實現從“黨政包辦”到“黨群共治”。2024年,該鄉各村屯共召開“一組三會”議事會近100場次,解決村民急難愁盼問題34個,讓一張張“民生清單”得到落實。
人勤春來早,大棚春意濃。位于金沙村的貴港市潤之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年產2萬噸蔬菜智慧農業示范基地項目,樟樹港辣椒、水果黃瓜等長勢良好,基地工人搶抓農時培育種苗,為春耕生產打下基礎。
該項目計劃總投資5億元,一期建成37個現代智慧農業大棚,按季節規模種植各類果蔬。全部建成達產后,可提供就業崗位約800個,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增收近10萬元。項目負責人介紹,大嶺鄉、金沙村黨員干部主動協調解決手續辦理等問題,讓項目得以順利實施。
“我們村的設施農業項目順利建成投產后,村民通過收租金、就近務工拿薪金,增加了兩項收入,實現了企業、村集體、村民三方互惠共贏。”金沙村沙子屯理事會會長李志明和記者分享道。
2023年以來,大嶺鄉持續加強招商引資,大力發展現代設施農業,共簽約現代農業產業項目12個,總投資額25.59億元。目前,已開工建設項目12個,投產8個,全鄉黨員干部在鄉村振興工作中敢于擔當、勇作表率,逐步把一批“規劃圖”變成“施工圖”、“施工圖”變成“竣工圖”。12個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,預計年產值將超過16.5億元,提供就業崗位1200多個,為務工群眾年人均增收3萬元以上。
各村黨組織立足實際,創新方法路徑,積極融入產業發展大局,深挖強村富民的新增長點,將黨的組織優勢、群眾工作優勢轉化為產業振興的發展優勢。組織黨員入戶宣講動員,帶頭化解用地矛盾糾紛,為企業進駐和產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;盤活村集體鋪面31間、魚塘12個、閑置山林1037畝等存量資源,通過為企業提供協管項目、入股合作等方式,為全鄉村集體經濟創收近100萬元;通過村黨組織引導、鄉土人才領辦的模式,創建了4個縣級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、8個鄉級示范園和14個村級示范點,助推特色產業發展壯大。
“下一步,我們將貫徹落實‘實干為要、創新為魂,用業績說話、讓人民評價’的要求,奮力打造黨建強、農業優、生態好的融合發展示范鄉鎮。”大嶺鄉黨委書記譚利廣表示。
這是大嶺鄉金沙村的年產225萬公斤魚藕環保綜合種養項目鳥瞰圖。全媒體記者蒙思婷 通訊員韋東保攝影報道
作者:全媒體記者蒙思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