桂平訊 去年以來,桂平市以實施產業轉型升級三年攻堅行動為統領,用“闖”的精神,以“創”的勁頭和“干”的作風,統籌推進經濟發展、民生保障和安全穩定,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。2024年,該市地區生產總值突破430億元大關,增速6.4%;連續19年穩居全國生豬調出大縣行列,連續15年蟬聯糧食生產先進縣,10年獲評自治區平安縣;新增國家級榮譽3項、自治區級表彰4項,縣域綜合實力穩居廣西第一方陣。
經濟底盤持續夯實,發展質量顯著提升。面對復雜經濟環境,桂平市以超常規舉措穩住經濟基本盤。堅持“工業興市”戰略,圍繞經濟抓產業、聚集群、擴增量,去年GDP達430.97億元,增速分別高于全國、全區、貴港市1.4、2.2和2.1個百分點。工業經濟展現強勁韌性,規上工業總產值、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28.8%和17.7%,增速均居貴港首位。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5.1%,民間投資同比增長53.8%,市場主體信心持續增強。
該市產業結構優化成效顯著,一、二、三產業比重調整為18.6:42.3:39.1,其中第二產業占比提高3.2個百分點。現代農業“四葷兩素”格局成型,肉牛出欄量、稻蝦種養規模、陸基養魚設施三項指標均居全區榜首。旅游業強勢復蘇,去年接待游客超1300萬人次,文旅消費貢獻率提升至35%。
產業升級步伐加速,集群效應全面釋放。該市實施“工業興市”戰略成效斐然。去年,該市綠色家居、紙業產業集群年產值突破80億元,心連心綠色化工新材料項目實現當年開工當年投產,閩桂木業生態城等46個重點項目竣工達產。工業園區擴容提質,“一園六區”入駐企業達233家,規上工業產值98.57億元,同比增長51.18%。“三個百億”項目庫儲備項目超千個,總投資達3283億元。創新驅動成效凸顯。去年,該市實施“千企技改”項目14個,技改投資增長111.8%;培育專精特新企業4家,創建自治區級工程技術中心2個。生物醫藥、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占比提升至28%,遠景零碳能源基地等重大項目加速推進,新舊動能轉換跑出“加速度”。
重大項目梯次推進,發展后勁不斷增強。去年,該市實施重大項目485個,完成投資117.55億元。大藤峽水利樞紐年度發電56.9億度,灌區工程完成投資23.57億元。交通網絡持續完善,柳梧鐵路桂平段完成投資10.42億元,貴岑高速公路征地全面啟動,G358東塔至南津段建成通車。全年獲批中央預算內投資、專項債券等資金16.52億元,要素保障力度居全區前列。
招商引資實現量質齊升。去年,該市新簽約項目40個,投資額122億元。引進10億元以上項目3個、“四類500強”企業4家,制造業投資占比達86.9%。創新“園中園”招商模式,利用標準廠房引進優質項目3個,園區土地集約利用率提升21%。
城鄉面貌煥新升級,生態基底更加牢固。去年,該市投資7.64億元推進供排一體化工程,新建雨污管網16公里,根治大坑口排污頑疾。完成7個老舊小區改造,新增保障性住房1545套,興桂路二期等主干道貫通提升城市能級。鄉村建設提質增效,去年該市新建農村公路114公里,危房改造完成率100%,建成廁所革命示范區3個,石龍鎮新村村入選自治區民族村寨文旅融合試點。
民生福祉持續增進,幸福指數節節攀升。去年,該市民生支出79.39億元,占財政支出的87.29%。就業保障成效突出,新增城鎮就業5196人,發放創業貸款7713萬元,零工服務經驗在全區推廣。教育醫療跨越發展,新建改建學校183所,普惠托位新增1296個;桂平市人民醫院組建全區首支縣級醫療護理隊,基層中醫藥服務覆蓋率達95%。社會保障網越織越密,城鄉居民醫保參保率達97.97%,發放各類救助金4.78億元,4個“長者食堂”投入運營。
政府效能全面提升,治理體系現代化提速。去年,該市政務服務“一次不用跑”事項占比99.16%,行政許可提速87.78%。要素保障持續強化:投放“桂惠貸”40.29億元,供地8867畝,保障項目需求。法治政府建設縱深推進,人大建議、政協提案辦復率100%,“三公”經費壓減16.83%。創新建立“全天候”政務服務體系,營商環境評估躍居全區第二。
作者:覃柏創